2025年02月24日

特写| 使命教会实践案例:韩国这位牧师如何透过建立养鸡场支持宣教?

作者: 石伊泉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5年02月24日 11:42 |
播放

韩国的姜牧师是个满有热情、敢想敢做、说干就干的人。

在分享如何透过建养鸡农场来支持宣教,以及发展使命教会的经验,他谦卑地说:“我只是建了70多间房子,懂得一些建房屋和做农活的事,没有什么了不起。”

“帮退休宣教士盖房子吧”

“去年,我有了牧师之外的另一个身份——木匠。”

他回忆说,一间祷告院负责人正在为自己的祷告院使用率过低、如何更新改造而犯愁,姜牧师就提议说:“为退休的宣教士盖房子吧。为了省钱,要不然我来建。”

“就这样,我开始设计、施工、建设。100天后,我建起了5间房。最后,房屋旁边再来一个养鸡农场吧!”姜牧师兴奋地分享说。

如今,这片面积不大的土地上,生活着5个70岁以上的宣教士家庭。他们在养鸡农场养了900只鸡,每天平均会有850个鸡蛋。如果卖掉鸡蛋,每颗按1000韩元(人民币大约5元)计算,每天基本上能有80多万韩币(大约4000人民币)的收入,一个月将获得2400多万(大约12万人民币)韩币,这些收入就完全足够5个退休宣教士家庭使用。

更妙的是,这片地方不仅为宣教士们提供了生活环境,满足了他们的经济需要,也支持了他们在周边多文化家庭的宣教工作。

他们所居住的村落周围为多民族聚集区。对于农村教会的牧师而言,要突破语言障碍,去做多文化牧养实在很困难。但这些宣教士们曾经有多年成熟的国外宣教经验,在跨文化、语言方面的调整与适应都很快。这样看来,在此地安居、以养鸡农场供应生活,并能持续宣教并让更多人听到福音,真可谓一举多得。

 d6ai0it9k08xzsklz6.jpg

去农村宣教但不接受支持

以养鸡农场支持宣教工场的模式是如何产生的呢?难道从一开始就取得成效了吗?这得追溯到27年前了。

当年的姜牧师意气风发,他响应了教会“到农村去吧”的差派,却拒绝教会的经济支持。他带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志同道合的几个同工,来到了农村。

对于初到陌生农村土地的姜牧师一行人,除了心是火热的,其他都是冰冷的。姜牧师坦言到:“我没有干过农活,什么都不会。但我想如果我都能自给自足,建造房子、耕种园子、教育孩子,吃住行的问题能解决,那其他地区和国家也肯定可以。我就是要走出一条可复制的路。”

说干就干的他带着大家开始一起种地、建房,大家也单纯地觉得只要我们同心祷告、有意向、能奉献不就好了吗。

“在一起还是散了吧”

一向乐观的姜牧师自然是轻看了这片空荡荡的土地。时间一晃,5年过去了。原本同心的一行人却逐渐产生分歧、拆作两派。更可怕的是,双方不仅各持己见,还有明明的圣经依据,吵得不可开交。

姜牧师分享说:“当时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后来就干脆说‘算了,不能再在一起就分开好了。’现在想起来真是奇妙,有人提议‘要不然再争吵两天,最后决定要继续在一起还是散了吧。’”

接下来的两天,“战火”依旧,眼看着最后约定的时间快到了,所有人都觉得结局已定。姜牧师回忆说:“很奇妙,大约在最后一天晚上的6:30左右,我们依旧在争吵,却在争吵中经历圣灵。大家祷告、痛苦流涕、悔改。有人说方言,有人看异象……就这样,我们的关系恢复了。”

“我们是争吵、失败、软弱的一群人,但上帝却没有远离我们,而是将圣灵差到我们中间。”姜牧师感慨地说。

勤恳的养猪人摇身变作养鸡“狂人”

“第二天,我们还是一样起床下地干活,土地、人、方法都没变,但我们的心改变了,更神奇的是,我们的收获也肉眼可见地发生了改变。”姜牧师激动地说,“大家可以想象,一个辣椒树上面一般也就结三四十个辣椒,但等我们经历了圣灵后的那第二年,一个上面居然结出三四百个辣椒来!”

这样的收成的确令人惊叹与欣喜。不过姜牧师与同工们依然贫穷,更令他难过的是,以宣教之名来到农村的他,却还从来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农家菜园,更别提宣教了。姜牧师说:“只因为我们一直在为生活、为如何赚钱而发愁。”

按捺不住的姜牧师终于想到个好点子,他隐藏身份,先走出自己的菜园子,到邻村去学习养猪,然后开始勤恳地养起猪来。

姜牧师回忆说:“有一天,我正在清理猪圈。我突然听见有声音问‘你在干嘛?’我回答说‘主啊,没看见我在清理猪圈吗?’然后就听见那声音说‘鸡!鸡!鸡!’这令我很是惊讶。反复提醒多次后,我终于停下手中猪圈的活儿,开始去养鸡。”

从此,姜牧师走上了养鸡专业户的探索之路。因为成天和鸡待在一处,仔细观察了鸡的习性,姜牧师甚至觉得自己是能听得懂鸡的各种叫声表达了什么。“我在那一年多时间里,亲口尝过鸡食,解剖过鸡,甚至还吃过鸡屎。”他哈哈大笑。

这位养鸡“狂人”还说:“我路过鸡圈,鸡会叫;我看着鸡,它们便会更激烈地喊叫。”姜牧师发现鸡健康的话,可以活很久。母鸡到六个月时就能生蛋,而且全年八成以上的时间都可以生蛋,18个月后鸡常被杀掉。但姜牧师尝试让鸡禁食,等它的毛都脱落,他惊奇地发现再过40天,鸡会重生长出新毛。

 d6ai0emh3458aho2en.jpg

“教人养鸡吧”

姜牧师不断地积累养鸡经验并发现养鸡的优点非常多,还自创了一种健康科学的特色养鸡场。后来他想:“要不然,直接教人养鸡吧!”

他说:“养鸡不需要太大的土地,初期投资少。在亚洲,任何的地方都能养鸡。此外,很少有人因为忌口或者别的因素而不吃鸡肉;更何况鸡还能每天生蛋呢!”

“这个养鸡场不用激素,普及性强,只要愿意就学得会。”他分享到,“倘若一个家庭能够独立,10个家庭就可以成立一个团契,建立共同体再做宣教。这个养鸡事业可以成为很好的宣教工具和支持。”

姜牧师这样介绍自创的养鸡场,他说:“首先,这种养鸡场无异味。我使用的是铁皮屋顶,因为鸡是高温动物,它的体温会逐渐升高。当鸡的温度过高时就会张开翅膀散热,热气从屋顶的空隙中散发出去,便能形成自然的空气循环,排出异味;鸡舍朝南,有屋檐遮挡能保持大约30%鸡舍有阳光照射、70%有阴凉;另外,在场地地面要铺上一些落叶。因为鸡一般夜间的排泄物会被落叶中的微生物消化分解,异味很快也就没有了。”

最后,姜牧师果真走通了一条可复制的自给自足之路,开始帮助其他人建立自己的养鸡农场。如今,姜牧师自创养鸡农场已经在全球66个国家落地。

养鸡场“开拓”了礼拜堂

姜牧师分享了许多真实而有趣的养鸡与宣教故事。最早在国外建立养鸡场的地方在一家村镇食堂附近。建好养鸡场后,姜牧师嘱咐到:“你们好好养鸡,鸡蛋送食堂或者给当地人,余下的卖了做生活费吧。”

后来再听到那边的消息时,反馈是这样的:大家在等鸡蛋的时候,姜牧师的同工会和排队等鸡蛋的人一起唱赞美诗、讲圣经故事。再后来,村子里就建起了一所礼拜堂。

 d6ai09ns4yshanxhqr.jpg

鸡场支持宣教工场

就如姜牧师所期待的,他已经实现了许多宣教的重要事工;而出乎意料的是,开出的宣教之路的做法并非出于他自己,而是借由圣灵启示而来的养鸡之法。

以养鸡农场支持宣教工场的特殊使命教会正在世界多地悄然发展着;由养鸡农场供应生活的独立自给自足的信仰共同体也在日渐成长着。

这是姜牧师的心愿,更是耶稣的心愿,不论通过什么方式,哪怕是通过“养鸡场”,基督也终究被传开了。

所以,“不论你身在城市还是农村,都有可行的方式,不论哪种方式都要去影响人。我们不能孤立,而是要进入社会的各个层面。过去,我们觉得只要拯救一个灵魂就够了,但现在我们要思考自己如何与不信的人共同生活,我们自己的吃穿住行用就是最好表达自己的方法。希望大家都不被自己局限,而是通过自己的生活来活出信仰。”
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